王二低着头,声音有些发颤。他是俘虏里留下的,本以为会被当苦力使唤,没想到还要登记这些,心里七上八下。
登记的后生却没为难他,仔细把话记在羊皮纸上,又在末尾画了个小圈:“你是临时户,先记着。三个月后要是没犯规矩,干活踏实,就转成核心户。”
这是赵罗定的规矩:原赵家族人,还有之前经过考验的投奔者,一律算“核心户”,户籍上画红圈,能分田、住好点的山洞、优先领兵器;新来的俘虏、流民,不管是啥身份,先算“临时户”,画白圈,住外围的简易棚,干指定的活,三个月观察期内没出岔子,且贡献够了,才能转成核心户。
“临时户和核心户,干活都给粮,但核心户能多领一成,还能优先用工坊的工具。”赵罗特意强调,“转核心户不看出身,只看规矩和贡献。哪怕是俘虏,只要踏实,照样能转。”
这话传下去,临时户们心里都有了底。王二听了,攥着拳头暗下决心:一定好好干活,争取早日转成核心户——在这里有饭吃,还能打铁,比当壮丁强百倍。
光有户籍还不够,干活的积极性怎么调动?有人偷懒怎么办?有人干重活有人干轻活,粮却一样多,难免有怨言。赵罗琢磨了几日,又推出了“贡献点”制度。
他让人在核心山洞外立了块大石板,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:“锻造(精钢刀):每把记5点;锻造(火枪零件):每个记3点;耕种(一亩田):每季记10点;战兵训练(满勤):每日记2点;作战(斩敌1人):记20点;教书(教10个孩子认字):每月记15点;行医(治好1人):视病情记5-10点……”
后面还刻着兑换规则:“10点换细粮1斤;20点换棉布1尺;50点换更好的住房(从简易棚迁进山洞);100点换一把普通铁刀;200点可申请加入战兵考核……”
石板一立,山坳里炸开了锅。
“啥?打铁还能换细粮?”王二眼睛都亮了。他之前在铁匠铺,干多干少都只给口饭吃,哪听过“干活记点换东西”的道理?
“战兵训练也给点?那我得好好练!”赵小石是战兵,一听训练满勤有贡献点,摩拳擦掌——他想换一把新火枪,石板上写着要300点,得攒一阵子。
老族人们也新鲜。赵五叔公是火器组的,锻造火枪零件每个记3点,他一天能造五六个,算下来一天就有十几点,够换一斤多细粮,比之前按人头分粮划算多了。